EVO视讯高校办学质量与其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高质量人才培养则是建立在个体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在探讨学生主体性的议题上,我国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种观点,在实践中也时常不慎陷入过度偏向某一方的误区,导致矫枉过正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人将此归咎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并为打破这种框架将“主体间性”的概念引入教育研究。根据对“主体间性”的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均被视为主体,他们所共同面对的客体则是教育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就是在面对教育教学内容这一客体时可以自主性地、创造性地对其进行选择和加工;面对教师这一主体时则可以一种平等、积极的态度与其进行交往和互动。基于该观点,多所高校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探索改革,宁波诺丁汉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实践模式亦可成为教育改革推进中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案例。
在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学生主体与课程教学内容客体的关系,二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的关系。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上述两个方面体现了处理教学主客体关系的特色。
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活动的总和。因此,这里的课程内容不仅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还可指一个专业的内容体系。基于此,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应赋予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权。
在学生专业选择上,宁波诺丁汉大学虽然没有完全采纳西方大学给予学生高度自由的选择模式,但也为学生预留了在入学后调整专业方向的合理空间。其本科教育实行四年制,其中一年级特别设置为预科教育阶段,旨在帮助中国学生顺利过渡到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这一年间,学生将接受系统的学术英语培训,并开设了一些较大学科领域中的基础性课程。从二年级起,学生正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
学校允许学生在一年级秋季学期的规定时间内提出转专业申请,随后会根据该生成绩排名及学校资源情况,由校方确定是否可以批准申请。这一做法既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转换专业机会,又通过适度限制,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维护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生的主体性除了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上,还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自主加工上。为了在学习上给予学生自主加工的空间,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宁波诺丁汉大学教学的一大特色。根据笔者对宁波当地几所大学的调查,一般公立大学本科生每学期教学周为17周,而宁波诺丁汉大学为12周,其课时量比一般大学要少。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宁波诺丁汉大学设置了讲座课程(lecture)、研讨课程(seminar)、辅导课程(tutorial)和实验课程(lab)等多种课程类型。其中,在讲座课程中,教师只讲授课程内容的重点或框架,在其他课程中则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通过自主研讨和实践,让学生消化掌握所学的讲座课程内容。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自我掌握和调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等要素,自觉规范其学习行为,也有助于将课程内容内化于心,实现学习目的。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亦不忽视对学生课余学习行为的督促与引导。为此,学校采取了诸多举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课程作业、导师制和专业课教师答疑制等。课程作业成绩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总分之中,占比因课程而异。作业形式多样,涵盖撰写论文、研读参考书目或资料、做练习题、撰写研究报告等。有时,教师还会通过课堂展示等形式,检验学生课程作业或课后自习的情况,并将展示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课程总分。这些作业及课后学习要求,并非单纯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选择并加工学习内容的内在动力。
此外,导师制与专业课教师答疑制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师制即为每名学生安排一名导师,通过定期会面,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帮助其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高效的方式与路径。而专业课教师答疑制则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周设定专门的答疑时间,解答学生自学或作业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确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及时且有效的指导,避免自主学习的盲目性,更好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鉴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优化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无疑成为改革工作的重点。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课堂教学摒弃了传统的权威性环境,转而致力于营造一个开放且包容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堂上,教师所提问题往往不设定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无需与教师观点一致。相反,越是新颖独到的见解越会得到认可与赞赏。而即便是在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也不会直接给予否定或批评,而是常以“Ok”或“Good”作为初步反馈,随后再通过其他人的回答或自己对问题的阐释,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所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其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作用。
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其参与教学管理之中,让他们有了表达意见的平台和途径。为确保学生声音充分被倾听,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立了三级教学反馈机制,从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面为学生开辟教学反馈的渠道。高层教学反馈为学校层面的反馈。学校具体教学事宜由教学委员会(Education and Student Experience Committee,简称ESE)商议决定,在ESE相关会议中,吸纳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生代表参与,以实现学生建议能够反映在学校关于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的相关决议中。
中层教学反馈为学院层面的反馈。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简称QAA)质量准则等外部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质量手册(Quality Manual)》(如图),强调学校关注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学校要求各个学院组织学生代表反馈论坛,并定期向全校公开学生的教学反馈情况,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效性,防止“走过场”的倾向。
基层教学反馈为课堂教学层面的反馈。学生可以通过“学生评教”制度,表达对一门课程或某位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学生评教”活动在每门课程结束时进行,由任课教师向学生展示评教二维码,随后,评价结果会反馈给相应的课程教师EVO视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做法仅作为收集学生教学反馈的渠道,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质量监控过程并提出改进建议,而非用作公开评价或教师考评的依据。
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立的三级教学反馈机制,其核心目的在于倾听学生的教学反馈,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依据学生的个人喜好或品位来牵制教师的教学实践,而是在坚持学术标准与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预先构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基于平台鼓励学生对教学建言献策,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对话,从而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效能的优化与提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体现在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活动当中。然而,这些活动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既可朝着符合亦可向着背离教育目的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术标准,引导这些活动向特定方向汇聚。基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实践,笔者认为,高校在学生主体性构建过程中,既要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又要通过相关规则进行合理约束,具体体现在面对课程内容和教师两个方面。
学生主体性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习活动,首要是能够自主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在实践中,高校为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内容选择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并在转换专业方面给予一定自由。然而,过度的自由也引发了一些负面问题,如将转专业人数比例的提高视作质量建设追求的目标,甚至以学生专业偏好来决定专业的存废,导致专业结构的失衡与受损。从个人层面讲,学生无视自身专业能力和学院实际资源条件而盲目转换专业,也会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持续发展。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在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的同时,未能充分平衡学生自主性与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可见,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应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平衡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这种范围的划定同样也可以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加工方面也应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前提是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如同很多西方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认为,教学质量的保障并非依靠增加课时数来加强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习时间,使之对学习内容拥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然而,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因此须辅以课程作业、导师制EVO视讯、课后辅导等手段和工具以鼓励其自学,引导加工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方向,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师生关系可以表现在高校的多种场合和情境中,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将课堂打造成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的平台,从而助其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哈贝马斯的话语伦理学,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所有潜在参与者都有同等的权利参与话语论证、对话语的有效性规范提出疑问、表达其好恶和愿望。氛围开放的课堂有助于学生突破各种话语霸权、理性霸权、科学霸权和知识霸权的限制,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自主认识发展自我意识,以不断超越原有认识,推动主体性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权力高度集中,学生缺乏有效途径表达意见与愿望,其主体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应改变这种僵化关系,在学校、院系,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各种平台和渠道,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层面发表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能够倾听学生声音。但需要注意的是,变革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反转师生关系,而是要通过制度建设确定学生参与意见的合适渠道和程度,保持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作者 孙珂系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