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视讯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科学内涵和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锚定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聚焦“六大特质”,加快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思政引领力,需要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有效塑造学生价值观。习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我们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开好讲好“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完善大中小学段集体备课制度、优化各学段课程标准方案、健全管理体制和评价标准。建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注重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思政工作品牌。强化守正创新,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全面增强思政工作针对性和吸引力。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习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EVO视讯。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可重点从三方面着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适应匹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开展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使人才工作见行见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前瞻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推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为扎实推动国家战略落地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提级工程,着眼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双轮驱动”,攻克重大科研难题,构建科学探索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相互促进的创新生态体系。构筑高校重大科技研究平台集群,打造一流平台设施,建立协同共享制度机制,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使用效益。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动力,落实科技成果赋权、薪酬制度、考核评价、勤勉尽责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举措,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强数字教育治理能力,推动各地各校智慧教育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互联互通,以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事关人民综合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好的教育是国家之需,更是百姓之盼。习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就要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建立健全学位预警机制,充分挖掘存量潜力和努力确保学位增量。推动建成乡村温馨校园,完善小规模学校与城镇学校、乡镇中心校一体化办学机制,高质量推进“小而优”的学校建设。持续深化探索“名校带新校”“名校助弱校”“名校管民校”“名校联子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薄弱学校、新建学校、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快速提升。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为乡村学校增设定向高级教师岗位,推动优质学校教师定向常态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深化义务教育“双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支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完善现代教育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设计,有效协调整合全社会资源,汇聚强大合力,才能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教育政策和法规;学校积极履行教育主体责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家庭承担起教育的基础责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提供实践基地、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参与教育事业。同时,强化多方主体协作,充分利用好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围绕家访校访双向互动,密切家校沟通联系;线上线下同步指导,提升协同育人水平;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将“共育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果。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习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等举措,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能够进一步丰富我国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变革和相关标准制定,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EVO视讯。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支持高校逐步开设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课程,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来华留学生提供讲述中国故事的“大舞台”,燃起他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热情。推动职业院校“随企出海”,继续支持各职业院校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大合作力度,建好建强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